云南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龙头山镇建筑风貌特色探索 二维码
237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貌是展现城镇特色的重要元素,在城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工作中,要想恢复城镇的活力与特色,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恢复城镇的这些特色要素。本文从建筑风貌源头进行探索,将朱(su)提(shi)文化与地域山水特征融入建筑风貌塑造中,找到符合鲁甸县龙头山镇震后恢复重建的建筑设计方法。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头山镇灾情极其严重,镇上的老房子几乎夷为平地。集镇恢复重建迫在眉睫,新集镇的城镇地域特色与建筑风貌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备受关注。 作者:刘志国 一、背景 鲁甸县龙头山镇古称朱提山,境内八宝村乐马厂历史上为产银盛地,早在汉代即为朱提银的主产地,名驰海内。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1公里。
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抗震救灾做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赶赴灾区指导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按照云南省住建厅、省抗办的统一部署,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设计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 二、建筑风貌特色探索与设计 1)地震前建筑风格特点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韩愈曾在《赠崔官立之》中写到:“我有双饮盏,其银出朱提。” 可见从古至今朱提文化一直是昭通地区各族人民辛勤耕作、屯粮拓荒,用血与汗、铁与火铸就的辉煌、灿烂文化,它同时也包含了当地的多元的民族特色文化。朱提文化与滇文化、洱海文化均为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代表。 传统朱提文化民居建筑 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有汉、回、彝、苗等 7种少数民族,传统朱提文化民居建筑风格多为砖木结构,坡屋顶,灰瓦白墙,山墙面有木穿斗屋架装饰,屋脊两端有起翘。地震前,龙头山镇城镇建设提出按照“朱提之源,青椒之乡”准确定位,以“山”为动,以“水”为灵,彰显朱提文化的建设原则,可见朱提文化,是龙头山镇建筑文化之魂。 2)建筑风貌特色来源 地域文化与建筑风貌是城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城镇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又是城镇地域特色的灵魂。恢复重建的龙头山镇的建筑风貌既要体现出龙头山镇集镇的历史上就有的的朱提文化又应该体现出其当代的地域山水特色。 (1)朱提文化 建筑风貌的设计在表达上应避免粗暴的符号化和表皮化处理方式,而应当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设计。通过对传统朱提文化建筑风格甚至是其他非物质文化进行挖掘和提炼出独特的朱提文化元素特质,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转化成建筑元素,使其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文脉上的传承。 龙头山镇中心组团效果图 (2)山水特色 东部的炭山梁子山体视野开阔,正对龙泉河与尹家梁子,城镇景色一览无余,城镇镇区内进行分台筑房,强化观景廊道的处理,突出山体的背景衬托作用,营造独特的山地集镇景观氛围。规划中强调东西向的步行交通系统,根据山体景观、自然条件和半掩树林的山地建筑,设计不同形式的沿山步道,与集镇内部步行系统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步行休闲或游览观景空间,最终形成整治山景天然入画。 3)恢复重建建筑风貌 朱提文化特色与山水特色共同融合形成了新时代朱提文化建筑。新时代朱提文化建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科学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朱提文化建筑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了。恢复重建时,一方面,我们需要整个城市的建筑充满了浓郁的朱提文化,而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新城又需要能够实现新功能的新型建筑。这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只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控制和设计技巧,完全能够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在这里,我们根据总平面规划和不同的建筑使用功能、体量,契合建筑本身的功能分类,将龙头山镇的建筑又根据传统朱提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成三种不同的建筑类型:仿古建筑、民居建筑、公共建筑。 仿古建筑 云南鲁甸“8.03” 震后恢复重建鲁甸县龙头山镇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有龙头山镇古镇风貌展示区,展示区由百年石猴坊揭开“千年朱提银,锦绣龙头山”的序幕,经过客运站、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来到清真寺和有百年历史的观音寺,在此可初步感受龙头山当地文化的传承,两个不同的信仰在这里距离很近。穿过骡马公园群雕,沿着骡马驿道,不一会儿一座现代工艺与古代理念结合的朱提银文化馆已在眼前。此时,我们可清晰的感受到两千年来龙头山沉积下来的文化与历史,仿佛回到了朱提时代。 仿古建筑风貌一 院落型仿古建筑风貌二 民居建筑 对于恢复重建的龙头山镇而言,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灾民居住习惯等原因,城镇内的安置民居建筑以低、多层为主。而低、多层的民居建筑,也是我们此次恢复重建中安置灾民的居住建筑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因此只有做好了这一类安置灾民的民居建筑的朱提文化建筑风貌设计,才能实现将龙头山镇恢复重建成传承朱提文化这一文脉的目标。对于此类低、多层民居建筑,其建筑体量决定了其不能按常规的朱提文化建筑风格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因此,在体型上,根据建筑层数的不同,场地条件的不同,首先做到最大化的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形成错落有致的界面和丰富的天际线;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放大处理手法,例如提高外墙涂料的分界线,放大露台上外挑檐柱的尺寸等,确保整个建筑外观尺度上的协调感。将建筑设计处理的重心,放在檐口、坡屋顶、女儿墙、山墙面、屋脊等建筑细部部位。适当的采用一些装饰性的处理手法,加入一些檐口挂枋、垂柱、穿斗木屋架等装饰符号对建筑的朱提文化建筑风貌进行有必要的补充。 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一 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二 多层民居建筑风貌 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是城镇城市化进程的代表,此类建筑的使用功能多变而复杂,因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建筑结构柱跨可以很大,建筑体量更不同于传统民居。以上原因造成公共建筑很难找到它们与传统的朱提文化建筑在建筑风貌方面的共同点。 公共建筑在建筑表象、建筑风貌上很难和传统朱提文化建筑风貌特征发生关系,我们运用现代的建筑理论和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将传统朱提文化建筑的特征元素进行梳理、分解、归纳、总结,保留能体现其本质特征的部分,然后再将这些归纳后的特质特征在公共建筑设计时加以融合、简化、协调、创新中使用。从而运用这种方法形成一种在内涵上体现朱提文化的现代公共建筑风貌。也只有这种建筑风貌,才能在确保复杂、复合、多样的现代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仍然散发着传统民族民居文化的魅力,洋溢出浓浓的朱提文化。 公共建筑风貌三、结语从建筑风貌源头探索到从风貌架构设计到建筑实施跟进,鲁甸县龙头山镇震后重建建筑风貌规划设计工作无疑仍将任重道远。云南鲁甸“8.03”地震已经过去了近6年,鲁甸县龙头山镇恢复重建工作三年前已经宣告完成,城镇风貌雏形已经基本显现。 参考文献: [1]《浅议朱提商业街规划设计中的文化传承》王 健 [2]《云南鲁甸“8.03” 震后恢复重建鲁甸县龙头山镇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注:本文已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城市住宅》2020年12期公开发表 项目名称:《云南鲁甸“8.03” 震后恢复重建鲁甸县龙头山镇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市政设计分院 设计团队:刘志国、高睿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