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模式下的乡村发展规划探讨 ——以《石林县上蒲草村阿诗玛民族文化农庄建设规划》为例 二维码
626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规划者的我们希望传统乡村的衰败消退不是这类乡村的宿命,而只是整体乡村演变进程的某一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在此愿景下探讨有价值的传统乡村的规划手法及可行性策略,为传统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保留心灵寄托之所,让快速城市化的背后有发展之根可寻,精神有所皈依。 作者:徐方妮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规划者,我们希望传统式乡村的衰败消退不是这类乡村的宿命,而只是整体乡村演变进程的某一过渡阶段的暂时现象,在此愿景下探讨有价值的传统式乡村的规划手法及可行性策略,为传统式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保留心灵寄托之所,让快速城市化的背后有发展之根可寻,精神有所皈依。 “文化+”理念的提出及落实 本次规划在重振乡村中提出“文化场景化、文化产品化、文旅一体化、文化实体化”的四个文化“+”策略,探讨类似传统式乡村的规划手法及可行性策略。 1.“文化+生活”的文化场景化 要做“行为引导式”的规划,保留村民的自发性、社会性活动场所,以此作为邻里空间和集体活动空间的打造依据。以上蒲草村为例,调研后发现上蒲草村村民活动表现出强烈的中心性,村庄中心的水塘边是人为秩序最突出的一点,是村民节庆活动、集体开会的场地,这种中心性早已融入到每个村民意愿中。规划保留这种精神中心区域,在此处规划文化广场、水上舞台、阿诗玛文化展览馆、露天电影院等,将其打造成为全村最核心的节点,在文化广场的设计上采用撒尼传统元素和花纹,体现撒尼民族特色。
2.“文化+生产”的文化产品化 “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如今像上蒲草村这样的传统乡村特色资源、人文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有着很大的多元化发展可能空间。规划首先对上蒲草村特色手工艺进行深入挖掘并针对性选取分类,之后科学的策划文化产品诞生,并进行产品推广与销售,整个过程中最核心部分是鼓励村民参与,让每个村民切实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实现“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的目标。 3、“文化+旅游”的文旅一体化 “发展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浸入式旅游。” 乡村旅游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而是可以从中得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其中情感和情绪的经历和感受尤其重要,这使得上蒲草的旅游更有灵魂有文化,更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满足差异化游客的旅游需求,规划四条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分别是阿诗玛文化游线、休闲文化游线、农耕文化游线和红色文化游线。四条游线相互交叉重合,其中增设多处旅游节点,让游客进入场景设计中,将旅行活动与旅行体验融为一体实现浸入式深度旅游。在阿诗玛文化游线中化身美丽的阿诗玛或是英勇的阿黑哥,参与挑战获得胜利,与恶霸斗智斗勇,深度感受阿诗玛故事情景;在休闲文化游中放松身心,住在美丽淳朴的撒尼村庄,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的片刻宁静;参与农耕文化游,体验农村耕作,开发更多适合亲子游的活动,让年老者找到乡愁、让中年者找到童趣、让青少年接受教育和体验。如,学插秧,踩水车,到菜地摘菜,到田间了解农作……或是在红色文化游中参观革命英雄纪念塔,革命烈士毕恒光故居,感受少数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4、“文化+风貌”的文化实体化 “提倡乡村规划的“留白” 之道。”
5、总结与思考
1)规划者应该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做规划,“不以村小而不为”,规划要对村庄的过去和未来负责任。 2)倡导一种“行为引导式的规划”,保留村民的自发性、社会性活动场所,以此作为邻里空间和集体活动空间的打造依据,进而延续村民的集体记忆。 3)不做干预式的规划,给乡村更多的“文化留白”,留出自发演化的良好空间,力求在适度的引导下创造更多的乡村可能性。 项目名称:石林县上蒲草村阿诗玛民族文化农庄建设规划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市政设计分院 设计团队:任洁、程炼、张涛、蒋文超、李敏棋、徐方妮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