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唤醒城市记忆 ------以临沧主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 二维码
3689
新时代的美丽城乡,需要传承中华文明的基因,留住乡愁。所谓乡愁,是人生活的环境所赋予人的感情,这个生活环境是依靠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群和山水相依形成的物质形态。而“人”在这个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过去的场所与空间中,人与人形成一种和睦相亲的关系,不像现今的城市,形成一种浮躁的、以金钱和财富为衡量标准的形态。 临沧主城区棚户区改造概念规划正是基于留住乡愁的视角,深度挖掘并唤醒城市记忆,立足“三位一体、四态融合”,旨在将功能、空间、文化三者的规划定位融为一体,通过文态塑魂,业态引导,形态提升,生态修复,实现“四态融合”,根据临沧的文化特质与资源禀赋,探索有效的唤醒缅宁记忆并提升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 作者:奈良杰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规划范围位于临沧市老城区临沧市政府以南,老城中轴线南向沿线上。项目包括头塘街片区、章噶片区、旗山路片区、南屏片区、八号路片区、沧江路向南延伸段、忙茂巷地块等6个棚户区地块。规划范围内为临翔区明清历史古城的主要内城区域,现仍保留有较多历史文化遗存,如子孙庙、章嘎佛寺、三清宫等宗教文化建筑和头塘街、西大街、太平街等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临翔区多民族文化氛围中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片区。 但随着临沧市的快速发展,从建筑、街巷、公共环境等物质空间到人们的精神认识,“缅宁记忆”正在逐渐消失,老城区市民对城市记忆的乡愁开始逐渐涣散。规划范围内除了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以外,已没有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巷两侧零星分布的少量历史风貌建筑多为局部已拆或待拆改的危房,整体风貌不存。 2 项目特质及定位 2.1项目特质 老城历史文化: 临翔区初名勐缅,后名缅宁,清乾隆十二年改土归流设缅宁厅,民国2年(1913)改厅设缅宁县,1954年改称临沧县,1984年11月撤地设市后改称临翔区,是云南省通往缅甸乃至东南亚的门户之一,自古就有商贸往来。 缅宁古城原设东西南北四方城门,城内以县府为中心,横纵布局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沿街分布城隍庙、莲花寺、教堂、四川会馆、畔池学宫等公共建筑,城垣外分布有子孙庙、武圣庙、五教寺等文化建筑,是多民族多文化集聚的璀璨明珠。 现古城原址内还保留有东西大街、头塘街等历史街巷格局,子孙庙、三清宫、教堂和古井群等历史遗存,原古城西门处现已建设为西门公园,历史的脉络仍存有部分缅宁古城古往今来的动人故事。 民国时期缅宁古城平面图 宗教文化: 临沧是古往今来的通商之地,多民族融合造就了其丰富的文化信仰,老城内儒释道等建筑遍布,并形成一个个历史韵味浓厚的文化景观节点,体现了缅宁人对美好生活的畅想和精神世界中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三步一寺,五步一庙”,这即是缅宁人对文化传承的诠释,也是缅宁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历史脉搏。规划范围内佛教建筑有子孙庙、章嘎佛寺,道教建筑有三清宫,儒家建筑有已不复存的畔池学宫(又称黉宫书院),此外还有西式教堂。 子孙庙 2.2项目定位 定位——承载缅宁往事,展现活力新颜。新时代背景下,片区形象的重新整合;城市功能的迁移,继续维系片区的繁荣;保证片区发展的同时,延续旧城文脉和历史传统;注入新的区域功能与活力,保证片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临沧极具风尚和历史传统的标志性地区。 总平面图 鸟瞰图 3 三位一体,五态融合 规划总用地95.13公顷,北靠沧江园和临沧市政府,中部临沧老城区景观中轴线南北贯穿用地,东侧紧邻南汀河,西侧毗邻小菁河,整体地势自北向南连续起伏,呈“山”字形态势。规划立足功能、空间、文化三者融为一体,通过“文态塑魂,业态引导,形态提升,生态修复”四态融合的策略,打造“小而美,藏而精”、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力求达到空间形态与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构建形神合一的“缅宁记忆”。 3.1文态塑魂 项目以文为脉、以文为魂,以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再现缅宁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 结合已建成的西门公园,复原南北东三座城门景观节点,通过原样修复、夯土遗址、景观提示等不同方式,打造多样化主题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文化记忆节点,并依托历史街巷空间和城市轴线,“以点串线,以线铺面”,有机塑造城市整体的历史文化空间载体。 赋予公共空间、商业街巷等物质空间文化要素,组织与文化相关的商旅活动、节庆活动、体验活动等精神体验,打造原汁原味的缅宁综合文化体验区,力求构筑老城文化内核,延续缅宁文脉。 老城古今结合复原图 遗址景观提示 3.2业态引导 项目规划七大功能区,依托一城四门,历史街巷的串联,形成形象各异,疏密有序的差异化功能板块。自北向南,北侧为传统功能和形态集中成片的老城往事体验区和风情商住区,中部为古今结合的核心商业区,南侧结合规划风情水街形成以现代时尚元素为主的风情居住区。七大功能区共同组建成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博古通今的临沧老城历史文化综合体验地。 功能结构 老城往事区:位于项目北侧,北靠沧江园和临沧市政府,南临东大街历史街巷,片区内存有文保单位子孙庙和张嘎佛寺,且为原古城北门所在地。规划将该片区打造为缅宁古城的缩影,原样修复北城门和古校场,形成中轴线北侧的入口城门文化广场,并于片区内部打造传统风貌四方街,微型展示缅宁古城“一城四门,十字大街”的历史格局和文化商贸情景,构建老城历史文化记忆的核心体验区。 四方街透视效果图 风情商住区:位于项目东北侧,头塘街历史街巷斜穿该片区,现今头塘街两侧仍保留有部分传统风貌建筑,但数量少、较分散且质量差。规划沿头塘街两侧打造“沿街一层皮”传统商业街,结合街巷铺装,延续古城形象肌理。传统商业街以外以古今结合风貌为主,传统元素逐渐递减,打造项目内核心的特色商务居住片区。 古今结合商住意向图 核心商业区:位于项目中部,沿南北向中轴线打造传统商业街,高密度低强度开发,保证片区中文保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控要求,同时延续古城南北大街的功能与空间肌理。该区东西两侧打造现代化时尚商业综合体,古今风貌形成强烈对比,传统商业情景与现代时尚商业之间“藏头露尾,须弥芥子”,共同组建为时尚趣味化、差异化的城市核心商业服务体验区。 核心商业区设计意向效果图 文化生活区:项目中有分别有东西两片文化生活区,东侧文化生活区位于东大街、头塘街和太平街三条历史街巷交叉口南侧,且为原东城门所在地,采取景观提示的手法塑造东门公园,结合公园节点和历史街巷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活居住片区。西侧文化生活区紧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和小菁河,且为原畔池学宫(又名黉宫书院)所在地,规划打造畔池学宫文化景观节点,整体构建文化体验功能为主的生活休闲片区。 金融办公区:位于项目西南角,西侧紧邻临湘区政府和凤翔佛寺,规划结合已建成的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将该片区打造为临沧市金融办公中心。 风情居住区:位于项目南侧,为原南城门所在地,采用遗址景观保护的手法,规划南门夯土遗址景观广场,并以该广场为入口向南沿中轴线打造带状文化遗址公园,同时规划由南汀河引入水系东西向横穿该区,塑造护城河意向空间,生态与文化相结合共同构建展示缅宁文化艺术风情的生活旅居片区。 3.3形态提升 项目围绕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两方面来塑造缅宁记忆的物质形态载体。 空间形态:规划立足于历史脉络和功能业态,构建“两横一纵”的空间格局。“一纵”为依托古城南北大街历史形态塑造的主要文化展示体验空间,串联各文化景观节点,并在空间尺度上收放有序,节奏平缓,功能方面自北向南逐渐由古入今,从传统气息浓厚的历史文化情景过度至现代时尚网红情景,打造一幅动态的缅宁历史演译画卷。“两横”分别为北侧依托东大街、头塘街历史街巷形成的传统商贸空间和南侧依托规划水系形成的趣味网红时尚空间。 景观空间结构规划图 历史中轴空间界面引导图 街巷空间详细引导图 建筑形态:建筑是生活的容器,是对传统的继承,项目依托现存历史风貌建筑和文献记载,提炼临沧传统建筑元素,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依据不同的配比结合为形态多样又相互协调的建筑样式,并依据一定的空间序列相互组合,塑造临沧博古通今的缅宁记忆形象。 纯古式建筑示意图 简古式建筑示意图 以现代为主,点缀传统元素建筑示意图 3.4生态修复 项目结合现状水系南汀河和小菁河,衔接临沧引水入城工程,“理水织绿,引水入街”,使南汀河与小菁河相互链接,并依托水网构建生态绿化,将绿地水系与周边功能业态有机结合,优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并使项目中空间景观更加灵动。 理水织绿图 文化水街详细引导图 4 结语 城市的记忆留存在城市的历史遗产中,所谓历史遗产,是经历历史的沧桑浓缩出来的历史精华和积淀,这种积淀被人们记忆留存下来,是属于乡愁的记忆。一个失忆的人,谓之痴人;一座失忆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唤醒城市的记忆是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城市的乡愁,是亮丽的城市魅力之地和活力之地。而城市的记忆,是动态的城市遗产,这注定唤醒城市记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复杂过程,留住乡愁,就是在发展和保护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历史传承、经济繁荣、生态优美与社会和谐的综合目标。 项目名称:《临沧主城区棚户区改造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部门: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分院 规划设计团队:付耀、高峰、奈良杰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声明: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www.yncityplan.com/h-nd-575.html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