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IP,畅想壮家风情水寨 二维码
3064
开篇 在全民审美和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复兴是规划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视角。近年兴起的“IP热”,反映出新常态下本土文化产业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规划设计产生新的启发,尤其在文旅类项目的开发上,如何使文化IP与规划设计深度结合,彰显本土意识?如何将文化IP延伸到物质空间和业态体系的构建当中?是五龙壮家水寨项目思考的切入点。 作者:郝晶 五龙,地处云南曲靖市师宗县,虽名气不大,但资源丰富让初到之人分外诧异。古印度人认为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一定是圣地,而五龙地处五条河流的交汇之地,且有灵气缭绕的南丹山,还是足有些“圣”或“仙”的味道,加之五龙是云南少有的壮族分布地区,壮族文化资源的异质性显著,可谓禀赋颇高。未来随着外围以马线高速公路的贯通,滇东南旅游热区将联为一脉,形成 “罗平—五龙—普者黑—河口”的滇东南游线。 因此,对于五龙这样一个内功深厚的地区来说,通过激活文化IP,放大本土文化的异质性,并以“壮家水寨”项目作为先行先试的载体,将文化IP转化为物质空间的特色或亮点,来塑造 “云南壮族风情的标志性地区”,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契入点。 整理优势资源,树立IP意识—— 首先树立IP意识,寻找五龙的差异化优势和独特性内涵,实施文化带动,经过下图的解析,确定五龙文化IP的关键点为:“壮族文化”和“南丹文化”。 抓准文化特质,构建IP形象—— 在上述文化IP的指引下,不妨沏茶一壶,闭目畅想,“壮家+南丹”会是怎样一副画面?缓缓地,眼前也许呈现出: 南丹当空、山水相依, 田畴绵延、雨桥低徊, 花草掩映、壮家烟火, 溪河纵横、瀑布连台。 如此,一副极美的、有点世外桃源意味的民族风情地跃然纸上,不妨称之为“南丹清溪、五洛美寨”。幸福之余来琢磨一番,这幅美景要如何构建? 追根溯源,五龙的壮族为骆越人支系,世居清水河边,其传统聚落的肌理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喜水择水,临水而居; 村前曲水,村后密林万重山; 均质网状巷道系统; 建筑单体“一”字均质自由布局; 村口由“寨门” 或“龙树”构建标识; 节点场地一般设置在村口、河边、大树下; 村寨有凉亭、土地庙、风雨桥等公共建筑。 由此,规划吸取壮家聚落的特质,整理场地空间,以南丹山作为背景,理瀑蓄湖,把自然开放的空间引入到项目腹地,让片区沐浴在山水的自然地带。然后,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构建IP形象: 1、搭建肌理骨架 规划延续壮家背山面水、临水而居的聚落空间特征,整体理水,使建筑和湖、河、溪更好融合,布置沿水贯通的步行景观廊道,形成“主题水脉”。继承传统聚落自由曲折的网状街巷系统,使小镇空间自然生动。建筑整体均值、“一”字布局,根据使用类型和动静分区,建筑体量有所差异。同时,结合入口和节点,塑造公共空间,设置龙树群以及景观标识体;内部设置有竹林、水塘、溪流、风雨桥、凉亭、谷仓、土地庙等丰富的文化景观设施,形成如下平面骨架。 2、梳理滨水风情线 规划梳理水系,设计瀑、溪、湖多种水流形式,将壮族的“水文化”形象充分表达,构建“两湖五水”的水结构和以水为中心、“一寨七景”的景观结构。 3、编制民俗情景线 依托“五洛水寨”组织一条集吃、喝、玩、乐、游为一体的壮家民俗情景线,通过壮宴—壮酒—壮歌—壮锦—佛家素食等民俗情景游览线路,布置一系列文化活态体验区,充分展现壮家文化和南丹文化。 创新文化内容,演绎IP要素—— 比起IP形象,将IP转化为内容,即“IP产业化”是更重要的过程。在规划阶段IP化的过程就是将文化符号扩展到物质空间设计的过程,从符号入手,来塑造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符号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在吸收传统精粹的基础上,需要和现代的空间需求及材质特征相结合,以创新的形式加以演绎,方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1、风貌——演绎IP要素 建筑风貌是是文化要素的重要载体,规划吸取壮家民居的特色要素,使规划建筑在符合现代业态要求与品质的同时,与传统建筑文脉获得统一与传承,形成独特的IP形象。 2、地标——演绎IP要素 项目的地标空间为“三月三广场”,规划引用了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铜鼓、绣球和五色饭为IP要素,在细部设计方面充分演绎,形成如下效果。 3、场景——演绎IP要素 在场景方面,设计充分演绎“壮家择水而居”IP形象,设置一系列滨水的码头、对歌台、风雨桥、码头、壮锦织布坊等设施,力图为到访者营造有温度的记忆场所。 综上,文化IP不仅能提升城镇的价值和活力,并且能涉及场所及建筑的艺术塑造,这种融入文化IP,在适当的范围内做贴切本土的设计,是文化自信建设道路上规划先行的具体体现,本文所述,仅表一孔一斑之启见,难以尽全文化IP建设的广泛内涵,谨记这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潜心笃志,探索本土的文化魅力。 项目名称:师宗县五龙乡腊门片区概念规划 设计部门: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指导:张晓霖、高乐 设计团队:郝晶、王娟、邓雯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图文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