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实验——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生态循环经济暨精准脱贫试验区总体规划 二维码
3007
元谋县域东北部的江边、姜驿两乡,由于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导致交通、教育、科技、经济等发展都严重滞后,是一个典型的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地区,作为省、州、县的扶贫攻坚地带,自解放以来大部分时间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显然,“输血式”的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富足”仅仅是拿到扶贫款的那一刹那,是暂时而不可持续的。
作者:方俊 曹南薇 吴建荣 规划区现状图 一、发展构想及模式 规划区核心矛盾与解决手段示意图 规划建立以江边、姜驿两乡范围为整体的发展试验区,立足试验区绿色能源优势,创新建立“以资源换能源”的发展途径,按照“将绿色资源转换为绿色能源、将绿色能源转化为绿色生态和产业”的能量传递科学原理,以发展太阳光伏农业为主推,通过将光热绿色能源资源转变为动力能源,实施金沙江提灌工程,解决试验区高海拔干旱缺水——“工程型缺水”这一世界难题,推动贫瘠生态修复再造和土地的开发整理,引导试验区多元特色产业循环发展,探索形成“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新能源产业,确保光伏提灌这一试验区发展的驱动器,积极提升“新能源产业、光伏农业、旅游产业、养老养生产业及生态产业”等五大重点投资领域的投资效益,进而全面落实“扶贫攻坚推进、长江上游生态修复、新型城镇化推进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四大核心目标,实现试验区的全面跨越发展。 二、案例解析 “让政府更加明晰可以做什么,让市场更加明晰可以怎么做,让社区明晰可以做成什么样子”是本次试验区规划的核心主旨。 江边乡是元谋县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的最主要淹没影响区,姜驿乡是元谋县乡镇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乡。试验区由于生态脆弱,导致交通、教育、科技、经济发展都严重滞后,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刀耕火种、靠天吃饭是试验区最大农业特征。自解放以来大部分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 市场、政府、乡村(社区)发展关系示意 另一方面,因乌东德水电站的修建,金沙江水位提升,2018年将在此区域内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湖”的壮丽景象,该区域将会成为昆明周边的第四湖泊。如何因应现状条件的巨大改变,引导促使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提升,是本次规划关注的重要问题。 提灌方式示意图 临江却缺水——山上缺水干旱极度贫困,山下金沙江水滚滚流逝。 由于该类区域干热河谷小气候的缘故,年降水量600mm左右,年蒸发量3700mm左右,造成江边、姜驿两乡紧邻金沙江却缺水干旱、极度贫困,紧邻金沙江却无法利用江水的困境。 高温强光却乏利用——高温光照资源极其丰富且独特,但却是荒山荒坡、寸草难生的重要原因。 整体发展模式关系示意 (一) 政府效应: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公共政策和村庄社区建设整治 规划经过多次磋商,考虑规划可操作性,尽量避开元谋风景名胜区金沙江景区绿线、基本农田范围线和国家级公益林,首选地质情况良好,尽可能大且平整的荒山荒地或低产旱地确定在试验区内选择10处合计容量为745MW的光伏电站场址,以姜驿乡驻地及下辖的半箐、画匠等村较为集中。 十处光伏场址选址分布图 (二) 结合一期由中国能建等四家单位投资70.295亿和政府初步确定的资金,十三五末初步建设姜驿乡、江边环湖道路、5处光伏电站、1处提灌站、2处试验农田等15个项目,在试验区初步形成示范和试点作用,远期规划至十五五末(2030年)完成片区城乡统筹工作。 规划形成“以二产(光伏)驱动农业灌溉,引导特色现代一产发展;以二产(光伏)驱动片区生态修复,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发展路径。 试验区三产发展融合示意图 一产为本:提效益、延产业链 一方面提高试验区仅有的耕地高效利用,鼓励现代农业发展,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种植-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步上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方面,规划引导建设整理试验区破碎农用地,结合农业光伏场址建设四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园区引领、圈层递进、集聚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考虑到片区将来仍以农业种植为主,选择优质热作经济作物如石榴、香料烟、香叶等建立种试基地。 试验区圈层发展示意图 各类产业区分布图 三产添彩:永续利用,依托风景名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以金沙江、金沙江峡谷、红军纪念馆、金沙跌水和丹霞地貌景观几处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依托金沙江元谋省级风景名胜景区,以水上游为核心串联金沙江、峡谷、红军纪念馆、金沙跌水和丹霞地貌观光,以地区冬暖夏热特征为依托建设冬季避寒基地和养老基地,同时建设相关旅游服务设施。未来结合农业、村落观光体验游带动整个试验区发展。 三产产业链构建 (三)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充农业内涵,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立足农业本质,注入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原味乡野景观为特色。结合现状种植和地理环境基础,以辣木产业园、芳草香果产业园、高山生态牧场产业园和五彩苗木产业培育区共四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示范点,作为先期示范种植,以点带面,对片区和周边村落形成示范效应。 在“光伏引擎、生产发展、生态优良、生活提升、循环持续”总体思路指导下,对片区两乡城乡统筹进行初步规划。规划注重“人地关系”的转变,原则保留农民身份,逐步就地实现城镇化,至2013年末,试验区总人口28199人,近期15%转变为职业农民,远期60%转变为职业农民(包含现代农业雇佣和旅游公共服务)。逐步转变片区农民生存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提升试验区村落建设水平。 三、结语 规划的实施将必然给这个地区带来巨大的转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已开展一期投入,以金马区域的建设为试验示范点,先期投资约20亿元。同时,两乡在编法定规划已将本规划作为重要依据进行衔接。 对于苦苦寻求发展而不得,数十年贫困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及示范作用—— 始终坚持乡村应该以农业为本,以农业为核心扩充相关产业内涵; 不避讳社会资本与乡村建设结合,通过产业重塑引导乡村自身造血式发展,企业、地方政府、农民均得到长久而相对均衡的利益; 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建立试验区循环经济新常态,生态方面逐步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恢复青山绿水和乡村应有的面貌;生活方面逐步改善片区极度贫困、人口流失严重的情况,进行精准扶贫;生产方面形成自我循环的产业发展态势,变“输血”为“造血”,绿色崛起。
项目机构: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综合分院 项目成员:方俊 曹南薇 吴建荣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图文中心 上一篇云南力促开发区创新发展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