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湖共生:以公共空间引领城市中心区域更新发展 二维码
2018
虹山湖及周边区域作为安顺城市重要的风景资源、生态基质和文化空间,为城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景观和文化,创造了卓越开放空间系统,有“城市会客厅”的美誉。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游客到安顺的必访之地,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作者:崔亚楠 张晓霖 然而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对环湖区域滨水空间出现了无序“蚕食”,区域山水风貌特色逐渐丧失,公共空间难以保障。 “山水格局难见水” 基地内生态基底良好,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但城市扩张无控制的挤压侵占山水资源。山水空间的保护势在必行。 “传统风貌少个性” 规划区内风貌多样,但传统风貌呈衰退之势。特色街区的更新势在必行。 “山城共生未彰显” 城市天际线未能在视觉上与山群协调。滨水空间的控制势在必行。 1、片区发展模式选择:绿色共生、有机聚合 梳理城市山水格局,明确保留的楔形景观空间,实现城市区域与生态景观的交互共生,确定规划区空间景观格局。 2、基于“底线思维”,发挥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划定虹山湖公园和金钟山片区保护控制范围,制定严格的山体、水体控制要求,延展山地城市脉络。并推动立法保护虹山湖公园和金钟山片区生态景观资源。 虹山湖公园与金钟山片区保护范围图 2014年12月,安顺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虹山湖公园和金钟山片区保护区的议案》,制定《虹山湖公园和金钟山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此举将规划条款法律化,让开发建设无法“任性”,保障了法定规划的实施,对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效果和示范效应。 3、协调区域公共资源与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合理再利用的关系 规划以构建安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为目标,在传承片区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及景观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规划整合公共资源,在虹山湖南北两翼集聚了一批市级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使片区形成一个有机载体,服务于广大市民。 实现安顺市城市空间由单核向多中心的跨越、城市形象由山地城市向山水城市的跨越、城市功能由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跨越。 4、以城市设计为手段,以眺望控制为方法,确定滨湖区域建设高度与视线通廊关系,建立区域开发建设控制体系 虹山湖周边地区开发控制以“尊山重景、显山露水、和谐共生”为原则,采用眺望控制为主的方法,选取湖区具有代表性的眺望点,利用模型分析各视线通廊范围内建筑分布的影响情况,在整体上协调建筑与山体的空间关系。 水平视线控制范围示意图 垂直视线通廊控制示意图 眺望点选取 大坝眺望点高度控制示意 规划明确保护区范围内必要的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建设协调区内建筑高度不超过周边山体高度,主要视线通廊严格控制高度,保证良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远离虹山湖区域内建筑高度原则不超过100米。 建筑高度控制图 5、创新城市更新方式,“让地、让绿”于民,以公共空间引领街区更新发展,促进公共空间的供给与转型 位于金钟山片区的市委市政府旧址在广泛征询市民意见的基础上予以保留。规划以“空间蜕变、功能激活、环境升级”的思路,对片区进行“保护式更新、功能型改造”。 “让地”于民,将其功能更新为城市历史、文化、科普、教育展示等公益性事业,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集文化、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 “让绿”于民,保留院内绿化景观和古树名木,拆旧建绿,扩大片区公共活动空间。 依托规划,通过生态修复、景观塑造、配套设施建设使虹山湖公园焕发新的活力。自环湖设施增容扩建以来,每天约5万人次畅游虹山湖,已成为安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从虹山水库到4A级景区,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向全域景区化的华丽蜕变,成为安顺和贵安新区的新名片。 观城有山水,赏景闻人声,亭檐居燕雀,城湖两相生。 项目名称:《安顺市虹山湖公园周边及市委市政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特色设计机构 项目组成员:徐彦斌、张晓霖、高乐、崔亚楠、王员伟、褚兴鑫、吴学院、张红涛、张钦俊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图文中心 上一篇人水和谐的海绵石林
下一篇云南省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