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直过民族地区的文化重生 二维码
2411
西盟县地处滇西南边境,是佤族的发祥地,20世纪50年代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云南省的直过民族地区之一。 西盟风景秀美,景色奇绝,有词《鹊桥仙》云: 边陲小县,水清山秀,西盟肆里城郭。 莫伟画刻,龙潭幻境,佤山自古谜多。 白鹇鸟轻歌,拉鼓格瑞月,多少传说。 祈谷剽牛,祭神猎首血索索。 文明晚入勐梭。有刀耕火种,记事绳结。 肆拾玖年,春风始至,原始直过共和。 重祭司岗里,塑康宁新城、狂欢部落。 百寨千村篝火,阿瓦唱新歌。 作者:蒋文杰 周川
西盟地处滇西南,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木依吉(又名:莫伟)崖画叙古,龙摩爷牛首满山;里坎瀑布如虹,龙潭腾云似仙;青山出涧谷,湖景映晴烟。无世嚣之纷扰,有桃源之悠闲。 西盟,文化原真... 西盟为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直过地区,民风淳朴,民族文化原真。六十年前,尚有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猎首祭谷、部落冲突;今日西盟,原真古风犹在,旧时陋习已无。 西盟佤族文化朴实而原真,有原始的自然崇拜、朴素的生态观、神秘的信仰仪式......新时期西盟如何发展,文化如何传承,规划提出以下策略: 我们要,保西盟生态 西盟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有山皆神,有水皆圣;不妄恃人力毁天然,是以有山皆林,有水俱清。族人以山洞为起源,以动物为伙伴,是以有山皆有鸟语,有水皆有鱼戏。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佤族朴素的生态观与当前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西盟的发展须依靠生态、保护生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诚如习大大所言。 我们要,谋绿色发展 西盟产业,须靠绿色。以特色文化,带动特色旅游,以特色旅游,带动特色产业。依托旅游与农特资源,打造产业“八个一”。 “一件衣、一道菜”——佤服、民族菜; “一棵树、一杯茶”——核桃,普洱茶; “一粒米、一盅酒”——米荞,苞谷酒; “一勺蜜、一碗肉”——蜂蜜,冬瓜猪。 粗粮酿酒,畜粪养田,花间采蜜,林下喂猪;人有善良品性,物是天然生成;有美味之食物,无安全之隐忧。 一产养种,二产加工,三产旅游、销售;三产联动,则良性产业链形成。 我们要,立原真文化 “没有信仰的人,走不好自己的路;没有信仰的群,形不成自己的族”——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如是说。 信天、信地、信自然,信神、信灵、信祖先。诸神之中,莫伟为大,日耶佑家,木鼓通神,司岗为根。佤族文化以歌谣形式,世代口口相传,自成体系,弥足宝贵。西盟佤族原真,因其文化原真;原真文化,是西盟之魂,发展之根。以文化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立文化自信,如此西盟文化可得永存。 我们要,建城市特色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语出《园冶》。西盟建城,亦同此理。 勐梭群山俊秀,龙潭薄雾空濛;无需景观标志,群山既是标志;无需刻意造景,借景既是美景。西盟造城,不要冲撞,只需随从。 规划西盟东西两城,随地势之高下,蜿然成路,顺河流之逶迤,建设呈组。立于城中环顾,可谓:“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 我们仍 饱含深情 一以贯之 二十年前,西盟搬迁,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鼎力支持。一批技术主干驻扎现场,搭工棚、扯棉帐、绘图纸、喝米酒,不计报酬,却也欢喜而激情。西盟新城,由无到有,由空到盈,城市保留了佤乡的风貌,继承了佤乡的特色,而我院当年的“鲜肉”设计师也慢慢变成了“腊肉”老总。 2016年,我院编制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又获云南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于规划院而言,每个地方、每个时期,都饱含着浓浓的深情——过去到现在,一以贯之。 项目名称:《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部门:城市规划标准设计分院 项目主创人员:穆卫、周川、孙志刚、孙云凤、蒋文杰、何胤辰、姜丽波、曹蕾、邹颖初 备注:文中图片部分源自互联网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 声明: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www.yncityplan.com/h-nd-401.html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