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帐号登录: 注册 登录

褚橙庄园——2014年度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综合大奖

 二维码 1521
发表时间:2018-01-08 11:07来源: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网址:http://www.yncityplan.com

地处哀牢山中新平县戛洒镇附近山丘上的褚橙庄园建设用地,原址是一个简易库房,与一幢二层平顶砖混结构院落式果园基地现场管理用房及小水库毗邻,周边环绕四千亩褚橙果园。受到河谷高温区影响,小气候较为炎热。由于褚橙的销售越来越好,加上业主作为名人企业家的效应,前来商务洽谈及参观考察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在褚橙种植基地建设相应的设施以满足接待需求。业主对项目的功能需求是三十间左右的客房及相应的酒店配套设施,公共区域希望设置企业文化及产品展示功能。用地尽可能在原有库房原址上建设,不能侵占周边果林种植用地。

作者:王珂、张蓉、付庭雨


褚橙庄园远离城镇、深居山野。面对广袤的果园、雄浑的哀牢山,如何彰显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第一直觉不禁跃然于脑海中。沿途的“一颗印”民居、临近的红砖窑、山形地貌无不表明着各自的地域身份,促使创作者更加坚定了地域创作的信念。地域建筑风格来自于民间。滇中地区常见的“一颗印”民居在新平县附近随处可见,作为云南民居的代表形式之一,这种较为封闭、自成一体、重内而轻外的方形院落空间民居并不十分在意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邻里关系,常常根据需要独居或自由组合。独立的院落空间往往以居中的主入口形成中轴线,主入口一侧体量相对低矮。

基于“一颗印”民居为题材的褚橙庄园设计正是从地域文化出发,致力于地域文化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希望使建筑的“地域性”、“本土性”、“地点性”能在这里体现并相互增益。


设计以建立与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的对话关系为起点,以院落空间、内庭空间作为表现地域建筑文化内涵的切入点,建筑形式语言则是在二者逻辑演变基础上的修辞。

                                            

对称与非对称的群落聚合关系


总平面布局把客房区和公共服务区分别作为独立的建筑体量布置,与原有果园基地现场管理用房构成以面向水库的小广场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群落空间聚合关系。不论是原有建筑的相互关系是一种蕴含空间组合内在联系却相对“自由”的非对称性还是新设计的建筑,每个单体都是具有各自轴线的对称体量,而它们组合,以体现“形散而神不散”之意。高低错落的建筑形体既丰富了群体轮廓线,又取得“均衡”的构图关系。

两层的公共服务区主立面朝向西侧入口道路,并紧临南侧水库,形成亲水关系。设计利用地形高差把餐厅、厨房、休闲等配套功能设于负一层,入口地坪以上仅保留一层高度,以达到刻意削弱建筑体量感的目的。临南侧水库设置了亲水平台、露台,在拓展了使用空间的同时,强化了与环境的融合关系。有趣的是,在兼有大堂功能的公共服务区入口朝向问题上,建筑师与业主的风水顾问取得了较为统一的意见。

三层高、呈院落形态的客房区主入口面向南侧水面,与公共服务区在小广场形成轴线交汇点,既突出了小广场的中心感,又彰显了建筑的主体地位,并与水面产生对话关系。


地域文化性与院庭空间

                                                                             

关于院

褚橙庄园的院落空间设置除满足交通组织和管理的功能需求外,还承载着传达地域文化的使命以及适应气候特征的作用。

客房区的设计延续了“一颗印”的空间组织关系,所有客房围绕内院布置。对于身居旷野的住客,面对无垠的大自然时产生的庇护感与相互依存、交流的心理需求通过紧密的院落空间组织得到了体现。前低后高的对称院落空间则被赋予了“一颗印”的文化内涵。

处于院落前方入口门厅、连廊、楼梯等交通设施起到内外空间的划分、过渡、联系的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通对客房的干扰。

传统“一颗印”的“避风”功能对于这里炎热的气候而言显然不适应,反而“迎风之需却是迫切的。用地主导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南面上风向的大面积水面可为局部气候起到加湿降温的作用。在传统“一颗印”形制的基础上,设计刻意压低入口门厅、连廊的体量,使方形院落空间面向迎风的水面一侧形成相对大的缺口,利于引入山风,改善院落内部的小气候,同时“缺口”自然形成由内而外的“景框”,将远山、近水等自然景观收于其中。


关于庭


这里的“庭”指的是建筑有顶的中庭。中庭作为一种现代室内公共空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以其空间的开放性和交融性而独具魅力,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广泛使用的手法之一。公共服务区的中庭设置既与客房区的“院”形成空间上虚实呼应、文化内涵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屋顶形成的相对高大的中庭空间结合屋顶自然采光切合了展示功能的需要,中庭空间周边界面则呈现出半开放形态。


建筑形式语言修辞

                         


地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始终贯穿于设计过程。“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是褚橙庄园的地域建筑形式语言表达的指导纲领。设计以同向分层跌落的坡屋顶把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公共服务区和客房区演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凸显了层层叠叠的民居群落感。具有韵律感、现代感的窄长竖向窗以特有的表皮机理既表现出“一颗印”民居“外实”、“封闭”的一面,又使公共服务区室内呈现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也有利于尽可能多地利用墙体起到隔热作用,减少空调能耗。客房区主立面山墙利用对称的楼梯间设置大面积玻璃窗与符号化砌体造型相互映衬,强化了时代感及对称性。

对于保留的果园基地现场管理用房,为协调建筑群体风格统一,设计提出了概念性立面改造方案,主要从屋面形式和建筑色彩加以控制,由业主自行实施改造,不在施工图设计范围内。从建成结果来看,总体可行,但缺乏相应的细部处理。

结语作为业主,褚老对初步方案中过于“土”的地域建筑风格并不是太认可。修改后方案增加了现代元素,对此,褚老说:“这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