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拉山寨新生记 ——碑格新村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二维码
1104
开远市碑格乡是云南省以乡为单位的3个传统文化保护区之一,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保存着浓郁的彝族仆拉人传统文化,吸引了省内外专家学者探究的目光,也将成为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地。 碑格乡仆拉人的日常交流语言为仆语,仆拉民歌尤为出色;多数仆拉人仍然穿戴民族服饰;拥有独特的婚丧习俗;他们信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龙、祭祖、火把节等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由于保护良好,受外界文化冲击时间较短,碑格乡较完整的以“活态”形式保留了仆拉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并长期流传于全乡的彝族同胞中。 碑格乡仆拉人分布广泛,覆盖面大,主要分布于乡驻地、架吉、左美果、鲁姑母、妈达等地,以民族文化村落及景观价值较高的草场、候鸟迁徙通道等构成丰富的展示体系。乡驻地在碑格乡仆拉传统文化保护区中主要承担着展示、体验、游客服务、管理等功能,是文化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踏足这片土地, 遇见热情的仆拉人, 挑战严峻的地质条件, 探索可行的脱贫致富与文化发展之路。
作者:谢维
碑格乡位于开远市东部,规划区属于碑格乡驻地新区,总用地面积24.10公顷。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规划还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建设碑格乡驻地新区? 二是如何延续和传承仆拉文化?
为此,规划以“保障安置、传承文化、产村融合、科学建设”为核心,塑造碑格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新村风貌。
规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小城镇建设在溶蚀地貌中,“斑块嵌入”用地选择的新尝试
规划区地形复杂,溶蚀中山地貌特征明显,分布有天然落水洞、裂缝发育区。
注:上图引自《2016年碑格乡碑格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初步勘察)》
秉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规划保留了天然落水洞,预留生态廊道,嵌入建设用地,并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率,突出安全、生态、经济、宜居的特点。
最大限度的利用现状场地高差,不大挖、不大填,依山就势,量体裁衣。
2、迁入区选择乡驻地,实现资源与设施共享、共建
碑格乡是开远市唯一的贫困乡,面临巨大的脱贫压力。如果为集中安置对象另选安置区,必然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为碑格乡政府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加剧全乡脱贫的难度。 因此,规划将迁入区选择为乡驻地。意在强调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共建,减少政府重复投资,有效提升脱贫效率。
碑格新村是乡驻地的延续和补充,既要解决迁入居民的安置问题,也要围绕旅游、教育、农产品流通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乡驻地的公共服务能级,打造仆拉传统文化保护区的管理、经营、接待、集散服务中心。 总体形成“5+3”的组团布局,即5个功能组团:安置A区、安置B区、市场组团、教育组团、民俗体验组团,3个生态恢复斑块。 3、扶贫对象融入乡驻地产业建设,创作更多的就业机会
主要发展以旅游服务及农副产品销售、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推动民族文化展示、特色民族商品制作、购物消费、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教育服务业和市场服务业建设,为迁入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为乡驻地发展注入新的源动力。 (1)藠头规模化种殖——特色农产品种植; (2)新建24班小学——教育服务; (3)专业市场、乐活集市——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4)朴拉传习馆、太阳广场——文化旅游服务业。
4、引入“海绵乡村”理念,指导乡驻地雨污系统建设
针对天然凹地采取“外截+内渗”的方式进行雨污建设,解决防洪排涝问题。 外截——凹地外围排水管网接入原市政管网,并沿外围山体设置截洪沟; 內渗——凹地内建设污水处理提升站,并建设渗透池、植草沟、下沉绿地等生态设施。
5、坚持公众参与,以乡村规划师的身份介入并跟踪项目进展
规划师不再是过客,而逐渐融入乡村的一份子。通过这次项目,我们也认识到乡建工作并不是快速引进政府资源大幅建设,而是建立“共识”的过程,用最少的经费逐步累积,做最合适而深刻的事。
本项目于2016年7月先后通过州、市两级评审,8月提交成果。规划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政策要求,实现了碑格新村91户的集中安置。 按照乡总体规划的要求,对乡驻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完善、补充,为落实开远市教育十三五行业规划,拓展乡驻地市场规模,提升仆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起到良好指导作用。
仆拉山寨新貌愿景:
1 (结语)
《道德经》中有“不失其所者久”,就是要体现文化精神的回归,回归乡土,回归本体,更积极的社会参与,发现更广阔的乡村之美。建立乡村主体性,重新认识滋养我们的这片土地,这条路艰难而漫长,值得期待。
项目名称:《开远市碑格乡碑格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特色设计机构 项目组成员:谢维、张晓霖、高乐、陶斯乐、邓雯、杨斌、吴学院、奚榆涛、张钦俊。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处
文章分类:
土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