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帐号登录: 注册 登录

党的十九大云南基层代表:怀揣“成果”话巨变

 二维码 331
发表时间:2017-10-26 10:40

  一颗重楼,一件彝绣,一本画册、一个模型……

  党的十九大云南省代表团的几位基层代表,随身携带着发展“成果”,用“实物”解说家乡、企业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巨变。

  “你看看这些新旧对比的照片,就能够发现如今我们佤山的生活多么美好。”杨娜代表拿出一叠老照片向记者展示,“过去我们佤山人民住的是破旧的茅草房,走的是泥泞的羊肠小道,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可以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杨娜代表向记者展示佤族村寨今昔照片

  “现在呢,我们阿佤人民搬进了安全漂亮、很有佤文化特色的新民居。”在她拿出另外一叠照片,全新的民居、崭新的校园、宽阔的水泥道路以及阿佤人民幸福的笑脸,一目了然。

  杨娜喜滋滋地说,“现在走进佤山村寨,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村村寨寨飘扬着五星红旗。正是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阿佤人民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阿佤人民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

  杨琼英代表带来了一本精美的画册,既有“厚度”,更有“温度”。

  它反映出云岭山乡基础教育旧貌换新颜的巨变,饱含着杨琼英代表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真情投入

  杨琼英代表随身携带着一本画册,上面记载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边疆教育新变化。

  “美丽校园、信息化校园、校安工程、孩子营养餐计划、教师职称改革⋯⋯”一有机会,杨琼英就会向大家展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感动,在自己的身边有许多教育方面的民生福祉是摸得着的、真真切切的。”

  李云燕代表带来了家乡的彝族手工刺绣

  李云燕代表带来的彝绣,既是一件美丽的作品,更是浓缩的山区彝家脱贫攻坚成果。

  “彝绣不仅传播了彝族文化,还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李云燕介绍,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组织彝族妇女开展彝族刺绣,一般的绣娘靠刺绣每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已实现了脱贫致富。部分骨干绣娘的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高德荣代表特意带来了独龙江种植的重楼,他给记者细细算起了账:

  今年独龙江已经有一家人卖出了自己种的重楼,不到五分的土地里产出的5至6年生重楼就卖了25万元

  “这就是重楼!”高德荣代表从包里掏出两颗带着泥土的植物根块,笑眯眯地讲述特色产业脱贫故事:今年独龙江有一家农户出售了五六年生重楼,收入25万元。“如果一个五口之家种四五亩重楼,五六年后可收入上百万元。”

  耿家盛代表带来了最新研发的环保厕所模型

  耿家盛代表手中一个黄色的小房子模型引来“围观”。这是他们企业最新研发的第四代无上下水的水冲公厕模型,一个创新之作。“这座水冲厕所,身后背着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通过生物降解、过滤杀菌实现水循环使用。”

  耿家盛说,这个项目是昆明重工转型升级的抓手之一,目前已小有成效。

  说家乡、数变化,基层代表以“实物”说话,让边疆人民的幸福感一目了然、触手可及。

本文摘自《云南风》【责任编辑: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