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蓝图到一座城市的重生--鲁甸“8.03”地震2周年纪念 二维码
1873
2016年7月28日,习总书记向唐山地震罹难同胞献花篮,举国公祭唐山大地震40周年。2016年8月3日,酷暑无法阻挡昭通市民前往抗震纪念地前祭奠两年前的那场地震,追忆过去,是为了抚平伤痛,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作者:余鹏地震,这个与和谐相悖的词语,离我们好像很遥远。地震,这个让人心惊胆颤的名词,就这样不经意地闯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安宁,习惯了舒适。地震,带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力,摇动了大半个云南的土地,也摇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地震,带着巨大的破坏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那是一种地动山摇的声音。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昭通的许多城镇乡村被夷为平地,房屋变成了废墟,道路掩埋,交通堵塞,通讯基本中断。在这样的声音中,无辜的百姓被掩埋,人们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无垠的废墟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样的声音中,成千上万的武警官兵开赴灾区、志愿者奔赴灾区,物资、善心、爱心源源不断地汇入灾区,也包括我们,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鲁甸“8.03”地震后,我作为入职一年的市政新人,接受任务后第一时间赶赴震区了解灾后情况,并长时间身处灾区一线为我院灾后规划及市政工程设计收集资料、现场设计和驻场技术服务,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舟。作为一个从震后疮痍到欣欣建设的亲历者,值此震后两周年之际,有感而发,作诗一首。面对天灾,与你肩并肩本该是一个安静的夏日然而却不应该地动了也不应该地毁了突入而来的灾难蚕食着乌蒙山美丽的大地从这一刻开始所有的目光都在聚焦所有的失眠伴着疼痛所有的焦虑哽在喉咙低语祈祷,以虔诚的方式多么希望这是一个荒谬的梦魇握紧拳头,用期望的目光把心中所有美好的念想点燃一直探触到那震后的残垣断壁我那至亲至爱的亲人们耳边让生命的血性和阳光站起来,在废墟中站起来开放的花,睁起了惊恐的目光流淌的河,嘶哑了美丽的歌喉安居的家,碎裂了幸福的欢乐畅通的路,截断了辽广的方向失去亲人的人,我便是你的亲人亲们,拾掇你哭泣的泪水让我用单薄的臂膀同你分担与你一道重建崭新的家园让我用关爱的绿树为你遮荫将地震撕裂的伤口轻抚平滑与你共铸希望的桥梁也许,房屋会暂时倒塌也许,泪水会难抑伤痛但有一份关爱正在出发,因为道路会宽阔,路灯会明亮电缆飞架,管网通畅这一切将浸润你受损的家园点亮你震后的希望别怕,如果伤痛是一种沉重我们和你一起分担纵是大地再一次倾斜我们也要为你把它端平让你体会到你和我的世界已经开始平静广厦拔地而立灾难已经过去那些陌生的亲人,其中有我正在为您疗伤刚才恐吓过你的大地现在是你宽敞的病床面对天灾,与你肩并肩的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2014 年8月 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鲁甸、巧家作为本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建筑大量倒塌,生态受损严重。但鲁甸和巧家没有绝望地倒下,它有如神鸟凤凰,在炙热地火中涅槃,在无疆大爱中重生。涅槃是破茧成蝶!重生,是为震撼更美!为了这个美丽的重生,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号召,在云南省住建厅的组织下.迅速成立项目组奔赴昭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以安全、创新的重建方案,展现昭通人民不畏痛苦、团结一心、重建家园的执着精神,展示从安置、恢复、重建到塑造盛景的伟大成就!为此,规划借鉴了国内灾后重建成功案例的经验,结合灾区当地实际情况和民众意愿,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规划特色与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一、以重建安全、安心家园为基本任务,全方位贯彻综合防灾减灾的核心理念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重建规划首先进行了地质安全性评估,科学地选择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确保建设用地避开地震断裂带等自然易灾地区。其次,规划将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防灾分区的划分,综合设置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同时,特别强调防灾减灾体系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相互利用,将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和停车场作为避灾人口的疏散场地,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安全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