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蓝绿空间与城市文化有效联动的城市绿道网络规划——以临沧市城市绿道建设规划为例 二维码
361
临沧市城市绿道建设规划充分分析绿道选线要素,整合城市蓝绿生态基底、历史文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及慢行交通出行方式等要素,秉承“环山、理水、尚文、衔接”的规划构思,构建了可有效促进蓝绿空间与城市文化有效联动的城市绿道网络。 作者:高峰现今人类迈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国家层面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计划,云南层面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健康生活目的地,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需在城市之中保留恢复自然,保护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在城市社会之中的和谐关系,其方法之一就为绿道的规划及建设。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绿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健身、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社会文化、旅游经济等5个方面。绿道规划如何串联城乡蓝绿空间,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的场所和途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绿道规划如何连接城乡居民点,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节点,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促进人际交往、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绿道规划如何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城乡互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沿线土地价值?现以《临沧市城市绿道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以城市绿道游径选线要素分析为基础,构建促进蓝绿空间与城市文化有效联动的城市绿道网络。 1.临沧城市建设现状临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亟待传承与发扬。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世世代代居住在临沧这片热土上的35万佤族人民,占了全国佤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临沧建制历史580余年。在清乾隆时期,临沧中心城区为缅宁城,城郭周长3里3分,形成一郭四门、两河护城,置城于山水之间。至今城内还散布西北塔、子孙庙、三清宫、文化东文笔塔等众多历史人文景点,像未开发的珍宝亟待人们挖掘。山水格局保存良好,景观网络尚未完善。临沧山水格局保存良好,山形水势清晰明显。临沧选址与建设运用风水营城之法:东西有山、城中有水。景观格局较为单薄,景观网络、景观廊道尚未完善。目前形成的景观格局以“两河一湖”为主,老城区内部景观网络以及城内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景观廊道尚未完善。多类型、多维度的自然景观要素构成了临沧独特的城市形象。临沧市拥有“山、河、湖、城”等多种景观要素,未来的城市景观应该凸显高原坝区城市的景观特色,通过绿道的串接,将山、水特色展现出来。城市空间正在向高、向山拓展,山水空间特色有丢失的隐患。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与空间的快速扩张,城市空间开始向周边自然空间拓展,城市自然景观特色需要严格保护,通过绿道的引导串接,明确城市特质空间的分布,进而引导城市空间建设的有序进行。 2.绿道选线要素分析 图1:绿道选线要素分析图 2.1历史文化节点分析临沧市内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共24个。其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节点集中分布在老城中心、忙巩片区。少量零星分布城区外部,以全国重点文物-西北塔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文笔塔为代表。2.2公共空间分析开敞空间主要以公园绿地、文娱体育区、城市广场为主,是构筑绿道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南汀河、西河两侧。规划综合公园3座、社区公园5座、专业公园6座、带状公园5座、较大的街旁绿地6处。城市广场:现状已有玉龙湖广场、佤文化广场、政府前广场等,规划新增火车站前广场、旗山广场、忙远河广场。文娱体育区:体育馆、亚微旅游片区、临沧三馆、临沧文化展示中心。2.3自然景观节点分析自然景观节点包含: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水库和湖泊湿地、海岸、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观光农业园。临沧市的自然景观节点主要包含:三湖六河、3座森林公园、1个农业观光园、3个湿地公园、8个郊野公园以及3个旅游度假区。公园主要分布在临沧城的东、南、西三侧,内部以河流水体为主。2.4慢行交通出行强度分析慢行核心区域是指慢行发生吸引的主要区域(即自行车、步行强度较高的区域),包括高密度居住社区、(中小学)校园、商业服务区、大型文体设施、城际交通枢纽等。慢行交通主要对慢行核心区域进行分析,确定慢行交通出行强度,为绿道选线提供依据。在绿道选线时,尽量链接临沧市内慢行核心区域,强化慢行交通的连续性、通畅性。同时优先经过慢行出行强度高的区域,为市民慢行出行提供途径。3.项目构思充分分析临沧城内的绿道游径选线要素:历史文化节点、城市公共空间、自然景观节点、慢行交通出行强度。梳理临沧城内的蓝绿空间、挖掘展示历史文化,促进城市蓝绿空间与城市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绿道的串联,增加并扩大城市文化的展示空间。规划提出“环山、理水、尚文、衔接”四方面的布局总体思路。依托临沧“山、河、湖、城”的自然格局特征和生态资源本地,契合城市空间布局,串联自然、人文资源,发挥山水生态优势,发掘历史文化脉络,构建山水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络系统。围绕绿道网络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引导绿色出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临沧。 图2:环山理水尚文衔接项目构思分析图 环山:串联周边山体,形成景观环路。临沧市典型的高原坝区城市,西面山体绿地形成了城市天然的绿色生态环,通过绿道的连接,将周边山体联系到一起,引导城市生态网络的形成。理水:梳理滨水岸线,打通城市脉络。城市水体是城市主要的市民活动空间,规划整理市区内部河道、湖泊等水体空间,形成绿道布线的基础,同时通过绿道的连通,使绿道网络契合城市自身肌理。尚文:以文化为纽带,活化历史街区。串联历史文化节点,融入民族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亚威文化、民间传说等。为绿道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带动绿色出行。衔接:加强城乡联系,引导假日出行。强化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周边乡镇、旅游景点、生态林区之间的联系,通过绿道的连接作用,引导市民向周边绿色空间出行,强化城乡联系通道。4.绿道布局结构规划提出临沧中心城区绿道布局结构为“一心塑颜 、两环贯通、 一纵理水、两横连山、三片抱城”。一心塑颜:一心为玉龙湖、城市记忆片区作为城市主核。注重城市滨水景观核心及城市历史文化核心的打造及融合。两环贯通:形成内外两层环城绿道。串联城市以及各大生态片区。一纵理水:以南汀河为纵轴,串联城市功能组团,联动公共空间。两横连山:东西方向联动城市组团,完善景观格局,展现缅宁记忆。三片抱城:三片区主要与临沧中心城区密切相关的三大生态片区。即旗山生态片区、南部生态片区、东部生态片区。保护城市周边山体生态基底,抑制城市无序蔓延。 图3:绿道布局结构图 5.绿道网络规划延续绿道布局结构,细化绿道网络规划,落实绿道路线、走向及主题,确定可行的绿道建设空间。遵循生态优先、功能优先的原则,以蓝绿空间、开敞空间、文化空间、游憩空间和慢行交通出行强度作为选线的影响因素。规划布置1条区域级绿道、6条市级绿道、8条社区级绿道。围绕不同人群的出行与游憩需求,绿道选线串联居住区与城市功能节点,连接滨水空间与郊野生态空间,构建系统完善的游憩活动空间。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景观资源点的组织串联作用,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临沧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景观资源。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历史文化资源点,使绿道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图4:绿道网络规划图 6.结语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及城市绿道的选线,首先要基于城市生态基底的分析,与城市蓝绿空间紧密结合,构建城市生态廊道,保护生态环境。其次,将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空间通过绿道联系起来,达到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城市游憩服务水平,促进蓝绿空间与城市文化有效联动。通过绿道的规划及建设,完善构建城市的生态空间的保护系统,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健康生活的活动系统,旅游网络的支撑系统和城乡统筹的连接系统。参考文献1、住房城乡建设部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声明: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s://www.yncityplan.com/h-nd-1057.html
|